查看原文
其他

吴樱花:阅读,让我一次次将自己归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课程评论 Author 吴樱花 谢琰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
 

阅读,让我一次次将自己归零

原创|吴樱花 谢琰  

来源|新课程评论


访谈者:谢琰


《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


受访者 | 吴樱花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吴樱花:我的“青葵”我的梦



《新课程评论》:吴老师,您好!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语文教师,但我们知道,您曾是体育系的高才生,听说您创造的100米和200米短跑纪录在县志上保留了35年,至今无人打破。请问:您是如何从一名体育教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吴樱花:这问题说来话长。在我参加工作的年代,全国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也不是中考学科。作为副科,对老师的要求就是代代课,或者其他主科老师兼课。体育课在很多领导眼里,就是带学生出去放松放松,最多给他们几个球,自己玩也行,不要出事就好。

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我也无法改变工作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专业。

工作一年之后,我参加了在职函授学习。由于我的体育专业属于理科,不能报考中文专业。因为当时函授报名文理不能跨科,我只能报文理都可兼报的教育管理专业。

函授毕业那年,乘着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东风,学校语文教师紧缺,在我自己主动请缨、软磨硬泡之下,校长勉强答应我教一个班级试一试。我的运气比较好,靠啃读教参勉强胜任语文教学。一年之后,就正式以语文老师身份教两个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我作为运动员的专业能力从此归零。

非科班出身让我明显觉得自己底气不足,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站稳语文教学的讲台。

于是我恶补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专业书,还有语文教学方面以及班主任工作等著作。功底薄弱的我读这些书其实还是很辛苦,不过因为有需求,自己也乐在其中。

尤其是做班主任时,我发现了解孩子、亲近孩子,让孩子愿意跟着我一起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就这样,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还评上了语文一级教师。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幸运地被招聘到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工作。正值新教育实验在学校里启动,朱永新老师倡导师生共写随笔,戏说他的“成功保险”:一位老师如果每天坚持写1000字教育随笔,十年之后准保成功。

我就属于第一批的投保人:为一个青春叛逆个性鲜明的孩子连续三年跟踪记录了15万字的教育随笔,这个孩子中考时还奇迹般地成为中考状元,我一下子陷入了媒体关注的旋涡。

虽然已经评上了语文高级教师,但我知道自己的能量和底气不足以承受媒体和舆论的喧嚣,每当被树为榜样楷模就倍感恐慌,那些晃眼的荣誉表彰不是我最想要的,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教书。所以一年之后,我就选择了离开,再一次让自己一切归零。

在新的工作单位,我遇到了一群心性相投的爱读书的好伙伴,组建了“青葵园”教师共读团队,我们一起读教育经典,一起坚持共读接力,一起做课题研究。

既然很多教育现状是我们个体不能改变的,那就让阅读来改变自己,努力做到内心有光芒,行走有方向。

《新课程评论》:每一次角色的变化都意味着将自己归零,站到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您的勇气和力量源自哪里?是否跟阅读有关?

吴樱花:也许不单是勇气和力量,我觉得自己更像是挣扎和逃避。不过确实是因为阅读,让自己坚持走了下来。

学生时代就喜欢读书,少儿童书类、侦探武侠类、言情科幻类……曾被开玩笑说,是学校运动队里最爱读书的运动员。可能不善于人际交往,读大学时我也喜欢一个人躲到图书馆里读书,读港台作品 ,读世界名著……

第一次跨学科归零,也是我第一次站回原点,不得不逼迫自己更努力地去读专业著作。这种对读书的渴求应该源自心虚,在科班出身的同事面前,我的知识储备明显短缺,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挣扎出来。

第二次荣誉资本归零,是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掏空的危机感,想逃避这种令人飘浮的感觉。当再一次站回原点时,读书是明确要做的事,并且带着同伴一起读,一起做课题。

十多年来,我们接力共读十多部教育经典,累计撰写读书感悟数百万字。我们的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遭遇青春期学生——应对青春期症候群的教育智慧》也正式出版,我们又申报了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学科育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跨学科学业述评行动研究”刚刚获得立项。

通过团队共读和课题研究,让我们真正明白:教育需要慢下来,静水流深。

《新课程评论》:您曾坚持10年每天写1000字教育随笔,又长达10年和老师们进行教育经典接力阅读。在您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品质:自律和坚韧。您是否认为这也是一名教师需要具备的品质?

吴樱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如果想把这项工作做好,都需要具备自律和坚韧的品质。作为一名教师,坚持写教育随笔,坚持阅读教育经典,应该是实现专业二次成长的最佳路径。

《新课程评论》:您刚刚谈到专业的二次成长。很多老师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却很难长期坚持。

记得之前听李海林校长也谈到过,“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而其中的关键点必然包括阅读。

这些年,您的案头书有哪些?每一次转变身份时,有哪些书给您提供过专业上的帮助?

吴樱花:由体育改教语文时,作为新手上路,我读过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苑耕耘录》、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两位前辈是引导我走上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领路人。

我还读过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和黄全愈老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两本书拓宽了我教育教学的视野,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促使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离开老家刚到昆山时,作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读过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还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等一系列著作。我的教育热情被激发,三年为一个孩子写15万字的成长记录《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完成的,其实这本书也记录了我自己一路蹒跚的行走足迹。

四年以后,我离开昆山来到现在的学校。

十多年来,我和我的“青葵园”伙伴一起接力共读近十多部教育经典:《教学勇气》《教学机智》《教育的目的》《每个孩子都爱学》《静悄悄的革命》《自卑与超越》《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语文课程论基础》《〈论语〉译注》《思考的艺术》《心流》《正面管教》《吾国教育病理》《学校会伤人》《让天赋自由》……

十多年坚持阅读名家经典,并坚持写读书感悟,可以重塑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让我们成为善于思考和人格独立的教师。

《新课程评论》:和“青葵园”团队共读的十几年间,有没有您特别难忘的故事?有没有您特别想推荐的书?

吴樱花:难忘的故事很多,我们的研讨随时都可以进行:办公室、图书馆、兄弟学校、苏州园林,甚至晚上聚餐后在餐馆里谈论书稿提纲。

就分享一句话吧,我们“青葵园”共读伙伴郭萍老师说:

“通过这些教育理论的共读,可以让我们清楚——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的时候,要清醒地辨别各种甚嚣尘上的新潮和司空见惯的常规之真伪;通过与大师们的对话,也能够让我们认清自己乃芸芸塔基中的一分子,就少了许多焦躁,多了一份淡定——仰望山顶,无力攀登;俯视脚下,依然有风景。”
每个人读书喜好不同,如果一定要推一本,就推荐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

人类不满的根源是宇宙不以人类安逸为念。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类自以为是地认为宇宙是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生命中其实深埋着沮丧的种子。”

这枚种子就是欲望,欲望有多大,沮丧就会有多重。我们生下来只求活着,生存是第一需要。活下来以后就开始有各种需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虽然又回到了原点——只求活着,但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奢望啊!

“如果一个人不靠信仰支持,试图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会从极致的生理快乐,或社会公认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着手。”

在金钱和权势面前,多少人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良知一文不值,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然作者也告诉我们:超越欲念,控制心灵,做自己的主人。

“剥削我们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们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如一张巨网,把我们罩在其中,让我们无处遁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摆脱外界的威胁利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所言:“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任何在这方面最起码的进步都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我由此想到了庄子的这句话:“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是一条漫长的培养独立意识的修炼之路,很庆幸有这么多的伙伴一路同行!

《新课程评论》:您最近在读什么书?有没有什么感触?

吴樱花:我们新的课题组正在共读的是美国作家科尔斯滕·奥尔森的著作《学校会伤人》。这本书用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做疗伤的家长,如何做非伤害性的老师。

“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大学里苏醒了,做出了冷静的决定,要作为一名学习者,成为他自己想要做的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要等待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己作为学习者的意识苏醒。做后盾是个很不容易的选择。”
《充满热情的学习者》的作者罗伯特·弗里德,对他儿子在学校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奥尔森引用了他的反思,也是我喜欢的一段话,摘录一句共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等不起了。

从胎教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绑架了父母:幼儿园很重要,那就提前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很关键,那就上各种兴趣班;初中是分水岭,门门功课不能落;高中更如地狱般黑暗,孩子们肩负着沉重的期待和压力。
作为老师或父母,我们要明白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渴望学习的使者,我们要保护这粒火种。

然不幸的现实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一起合谋浇熄了它。只要内心渴望学习的热情不灭,人生任何时候努力都不迟。当然,社会要给年轻人提供这种可能的环境和土壤。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梳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我理解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学校应该怎样去实现这样的目的?

我理解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让孩子获得不断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愉悦体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的常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

学校需要杜绝把学生当工具的做法,管理者需要弯下腰,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在身心成长的路上找到相同的频道,然后和他们同频共振,引领他们一起奔跑。

读书可以让我们努力挣脱一切外在强加给我们的评判标签,做真实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唯有读书思考,才能站到高处,我们一直在路上!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2/7-8「弦歌」栏目。

朱永新谈吴樱花
摘自《未来因你而来——我与新教育人的故事》

2006年的一天,《姑苏晚报》发表了《15 万字日记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的一篇报道,讲的正是 吴樱花老师的学生苏岱在她的耐心教育下,从一个调皮的后进生转变为一个优秀的中考状元的故事。

我才知道,吴樱花老师与苏岱的故事一直在继续,她一直在关注和帮助这个特殊的孩子,一直在记录着他的成长与烦恼。

其实,吴樱花老师的故事只是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中许多教师的缩影。我们一直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记录自己的生活,我们主张,为了写得精彩,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一位有着教育情怀的普通教师,就足以为教室里的孩子点亮一片朴素而美丽的星空,就像一位勤恳的农夫足以改变自家农田的生态。只要一块块农田如此改变,大地必将随之缓缓改变。

姜欣怡谈吴樱花
听张硕果老师讲吴老师的故事有感(文摘)

当听到吴樱花老师的故事后,我好像得到了一些启发。《孩子,我看着你长大》是一本关于另类男孩,宋小迪的成长故事。三年时间,十五万字,创造了一个当初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迹。这就是一种成功的生命教育吧,吴老师的不放弃与爱心唤醒了一个孩子的真善美,让他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拓展自己生命的长宽高,成为更好的自己。

听完这个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因为在我的班上,也有一个“另类小孩”。还是一年级的他,就会与老师叫板,甚至说出一些令人瞠目的话,捣蛋甚至成为他的名片,我从温柔到暴躁,从耐心到无奈,也曾经向其他老师请教的法子,也向家长反映情况,可是每每都失败告终。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少有对他的教育形成一个反思,到现在想来也只能寥寥数语概括,很多时候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有种我已经尽力的感觉,有时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心态,我真的适合做老师吗?和吴老师三年的坚持相比,我显得懦弱了,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认同教师这个行业,处于纠结,焦虑的状态,是会影响我们的状态,能否从职业中获得尊严和价值。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提到,那些想收获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人,必须像真正的人那样,承受支撑自由价值的艰辛。是啊,在人挤人的时候我们困惑,但是经历种种,走向高处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自由。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必须要坚持,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宋小迪”。而教育写作是需要给予经验的体察和行为的反省,用智慧与真心进行的独特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努力着将“对活着的珍爱”一点一滴转化为有意义的生命轨迹。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在意识中思考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必定是在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寻找中,才能有收获的可能。

朱永新获得2022年一丹奖——新教育之光,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朱永新:未来,我们应该学什么?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